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学院快讯  >  正文
学院快讯

吉林大学“埃及的中国语言文化传播与应用”项目师生团队圆满完成出访任务

乐竞网页版登录入口:2019-11-20 作者: 点击:

回望千年文明古道,作别中东异域风情。吉林大学赴埃及进行《纪录片:埃及的中国语言文化传播与应用》项目团队于北京时间116日抵京回国,师生一行9人历时10天圆满完成出访和拍摄任务。



(吉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项目组师生在开罗大学门口合影)


本项目由国家汉办东北基地发起,是一项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中华文化传播的调研项目。项目团队由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张福贵教授、乐竞网页版登录入口副院长张丛皞教授、吉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张斯琦副教授与6位研究生组成。这是吉林大学第一个深入非洲大陆研究中国语言文化传播和应用的团队,也是中国首次面对当代埃及和阿拉伯国家关于中国文化传播状况的专题影像评介。




(驻埃及大使馆公使肖军正(左五)与项目组师生合影)


项目团队调研目标不仅包括政府、高校、媒体和产业实体,即政策制定者、语言运用者的基本情况,同时也包括中国商会、留学生团体、驻埃企业和本土媒体等。受埃及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主席摆克成的邀请,访埃期间,项目团队成员与中国驻埃及大使馆公使肖军正、文化参赞兼开罗中国文化中心主任石岳文及一秘王贺兰、二秘黑彦海和即将赴任的埃及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参赞欧麦马就埃及的中国语言文化传播相关情况和政策进行深入访谈;对埃及中国商会会长王培中、中资企业协会田丰秘书长、驻埃央企中交一公局陈景华经理、“三·一重工”驻埃经理赵梓纲、民营企业家王虎以及驻埃新华社工作人员进行采访,了解中国语言文化产业方面的应用;项目团队参加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中心和开罗中国文化中心联合举办的“感知北京·中埃文化产业交流对接”活动,品味中国传统技艺和埃及传统艺术的交融;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开罗中国文化中心联合推出的“中国文化之旅”系列讲座,权衡教授从经济学角度剖析中埃文化产业交流的广阔前景;实地探访艾因·夏姆斯孔子课堂,深入了解中国语言文化的异域传播。穿行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哈福兹笔下的麦格巷、宫间街,参观其闹中取静的故居和日常创作的平民咖啡馆,更深刻感受到其细致入微的创作风格。



(“中国阿拉伯友好杰出贡献奖”获得者、艾因·夏姆斯大学穆赫森·法尔加尼教授(左五)和项目组师生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哈福兹咖啡馆前合影)


团队还与包括“中国阿拉伯友好杰出贡献奖”获得者、艾因·夏姆斯大学穆赫森·法尔加尼教授,“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获得者、沙特国王大学中文系主任哈赛宁副教授,爱资哈尔大学中文系主任阿齐兹教授,亚历山大大学中文系主任纳西德教授,诗人、翻译家、小说家赛义德·顾德,青年翻译家、作家、评论家米拉,自由撰稿人、诗人、翻译家雅拉,出版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艾哈迈德·白翻译家、比较文化学者叶海亚以及翻译家、中国学学者金浩天、埃及国家翻译中心市场总监塔米儿等在内的数十位汉语相关人士进行深入交谈,了解传播现状的同时,互相表达了进一步合作的愿景。此外,对本土报社的考察也在项目团队的关注视域之内,对阿拉伯世界第一大文化类报纸——《文学消息报社》和埃及希克迈特文化投资(出版)有限公司的深层次交流,使我们了解到他们对中国语言文化传播做出的卓越贡献。为加深中埃双方文明互鉴、文化交流,张丛皞教授进行了题为《埃及电影在中国》的专题讲座,深受留埃学生学者好评。


 (巜文学消息报》主编塔黑尔博士(右六)、副主编、作家、评论家曼苏拉博士(右五)、爱资哈尔大学中文系主任阿齐兹教授(左六)、青年翻译家、作家、评论家米拉(右四)等学者与项目组师生在文学消息报社合影)


(埃及希克迈特文化投资(出版)有限公司成员与项目组师生合影)



为使纪录片“沉下来”,借助影像、纪录片方式以及现代多媒体技术,讲述中华文化在阿拉伯世界的传播历程,以纪实的方式为受众展现当下中华文化对埃及的影响,项目组成员“驻扎”在埃及老城区,在埃及普通老百姓中间,以埃及普通人民为取材背景,感受民风民俗,体验老百姓生活中的中国语言文化元素与影子;实地走访埃及哈里里等普通民众生活的大市场,零距离探访市场店主与顾客,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中国制造”在埃及普通市民中的销量情况。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张福贵教授(左一)和爱资哈尔大学中文系主任阿齐兹教授(右一)互赠图书)


此次纪录片的拍摄,不局限于教学单位,同时兼顾政府、媒体和产业实体,试图全方位挖掘和研究中国语言文化在埃及的传播过程,拓展了研究文化传播的维度,对于实践“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环节和国家汉办的工作方针,积极促进中阿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具体交流发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了其对于国际汉语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乐竞网页版登录入口副院长张丛皞教授(中)为留埃以及本土学生学者作题为《埃及电影在中国》的专题讲座)


走过陈放着法老木乃伊的埃及博物馆,领略方尖碑上象形文字中的古老王国,寻觅狮身人面像司芬克斯之谜,用埃及学、中东学和非洲学视角观察埃及。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下,“一带一路”倡议串联起古中华文明和古埃及文明,推动中国语言文化深层次高质量的向海外传播与渗透。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张福贵教授和开罗中国文化中心孔子课堂的学生进行交流)


此次出访及拍摄计划的顺利实施得到了吉林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财务处、国际汉语教育东北基地的大力支持;受到中国驻埃及大使馆及其所属文化处、教育处的亲切指导;得到开罗中国文化中心、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中资企业协会、中国商会、中国驻埃及媒体与企业等的热情接待;项目组在此后的节目制作中,将借助于中国文化研究所深厚的传统文化和当代语言文学研究的底蕴,利用文学院新闻学科、国际汉语教学的“新文科”教学实践,把中国埃及文化交流与中国文化传播和影响加以扩大和提升。


文字/图片:吉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